(粤桂山海情:我们留下了哪些“带不走”的财富,时长共3分39秒)
粤桂山海情:我们留下了哪些“带不走”的财富
一条西江通两广,自古粤桂一家亲。近年来,粤桂携手不断深化协作,在产业发展、消费帮扶、人才交流、文旅融合等方面成效显著,不断谱写协作新篇章。
9月8日至9日,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,省委副书记、省长王伟中率广东省党政代表团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,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深化两省区协作和全方位合作进行交流对接。
9日下午,两省区在南宁市召开粤桂东西部协作联席会议。黄坤明说,广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、党中央决策部署,携手广西务实推进各方面协作,持续加强战略对接、资源共享、优势叠加,推动两省区加快高质量发展、现代化建设,共同服务好全国发展大局。
数据显示,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以来,广东每年向广西选派党政挂职干部100多人次、专业技术人才1300多人次;每年财政援助资金超过17亿元,支持项目400多个;广西有超360万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广东务工,其中脱贫劳动力90多万。
2020至2024年,粤桂协作帮扶的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%,增速高于全国、广西全区。
“近年来,粤桂协作不断深化,呈现‘双向奔赴’之势。”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何玲玲表示,期待在未来的协作中, 推动更多顶层设计精准抵达“田间地头”,助力产业协作由“转移”到“转型”、从“劳务输出”到“双向对流”,在品牌上让更多“土特产”成为“潮品牌”。
产业协作的“双向奔赴”
产业协作是粤桂合作的“主引擎”。是什么成为两地产业“双向奔赴”的关键因素?
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区,拥有22个对外开放口岸,排名全国第4。在何玲玲看来,粤桂合作更要聚焦“跨境产业链”做文章,着力构建“湾区研发+广西制造+东盟市场”的闭环。
实际上,正是这一区位优势,吸引了更多广东企业落地这片发展热土。蒙家文就是其中一员。
从南宁市中心出发,一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南宁市上林县福林产业园。今年5月,蒙家文所在的广西菲越科技有限公司在福林产业园正式运营投产。该企业作为深圳菲越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,2024年通过粤桂协作机制落户上林县。
进入产业园,醒目的裸眼3D显示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。“企业生产的裸眼3D显示设备有一半的市场都是面向东盟,上林县各方面成本低于深圳,同时能叠加享受上林与深圳的优惠政策。”优质的政策环境让蒙家文倍感亲切。蒙家文介绍,目前企业的研发等环节留在深圳,生产制造搬来了广西。预计达产后,可实现年产值超亿元,创造就业岗位200个。
“福林产业园采取‘五同’模式进行招商引资,即与深圳市福田区同规划、同政策、同招商、同服务、同受益。”广西南宁市上林县象山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韦聃旎期待,有更多的广东企业落户上林县。
韦聃旎介绍,截至目前,福林产业园(一期)厂房已全部入驻企业,投资额约15亿元。项目达产后,可实现年生产总值约14亿元,纳税约5000万元。
福林产业园正是两地产业“双向奔赴”的生动缩影。
近年来,崇左市宁明县依托粤桂协作机制,通过政策赋能,参照新会陈皮三产融合发展模式,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粤桂协作(江门-崇左)沿边大健康产业项目全产业链。
在百色市,田阳区与深圳光明区共建“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”,采用“政府引导+企业运营+集体受益”机制,统筹10个协作县资金5000万元购买厂房,吸引4家东部企业入驻,实现工业产值5.5亿元,带动就业110人。
为县域发展“造血”
如何为县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?在来宾市忻城县,引入一条完善的产业链让这座小城走出了一条从依赖“输血”到自主“造血”的新路子。
忻城县是全国桑蚕第二大县,被誉为“桑蚕之乡”。全县有桑园26万亩,鲜茧年产值25.59亿元。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,这里的桑蚕业分散经营、技术落后,产业效益难以突破。
如何延伸产业链?“我们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,大力扶持桑蚕业,打造茧丝绸产业集群。投资50亿元建设占地1600亩的广西忻城茧丝绸产业园,这是粤桂协作推进‘湾企入桂’重大建设项目之一。”忻城县委常委、副县长、茂名驻忻城粤桂协作工作组组长吴小红介绍。
2020年,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通过粤桂协作引进深圳同益新中控实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同益新”),成立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全资运营,让忻城县桑蚕产业合上了产业链建设的最后一环。
忻城县茧丝绸产业园数码印花厂内,一匹匹白绸通过数码印花机,瞬间被印染上了精致的图案,这也填补了广西丝绸数码印花的空白。
“我们依托忻城县26万亩桑园和7万户桑蚕农户的资源禀赋,推进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,促进两地在管理服务、人才技术、市场品牌、资金支持等方面进一步融合。”广西同益国丝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云表示。
从种苗、栽桑、养蚕、缫丝织绸到印染加工、服装成衣、副产品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各环节,如今的忻城县已经在粤桂协作的助力下形成了“桑-蚕-茧-丝-绸”产业链条,走出了一条从“桑蚕大县”到“桑蚕强县”产业富民的“新丝路”。
截至目前,忻城县通过粤桂协作机制共引导落地投产企业13家,其中广东企业9家。从单纯“给资源”转向系统“建能力”,忻城县成功培育了桑蚕产业的内生“造血”功能。这一可复制、可推广的产业协作模式,为东西部协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“忻城样本”。
实际上,自2024年以来,粤桂协作地区新增投产企业787家,到位投资额达246亿元;共建产业园区125个,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。
如今,粤桂协作的每一项工作举措,都落了地、开了花、结了果。未来,粤桂还将携手创造更多的发展奇迹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|温柔
【本文责编】郭芳
【频道编辑】周丽娜 李拉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刘龙飞 刘树强
【实习生】陈柏言 黄思凯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
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